跳到主要內容

冰敷錯了嗎?

在這幾星期的養傷過程中,一直有莫名其妙的地方也出現痠痛,左腳也明顯感到筋很緊,而且上上下下不同部位接續出現,它們這樣大隊接力得很快活,但我卻愈來愈苦悶,也想不透到底是什麼原因,是我哪裡做錯了嗎?

這段時間,除了冰敷,就是走路。為什麼沒熱敷?因為腓骨短肌的拉傷就是有一次晚上熱敷後覺得脹痛,那天半夜就發作了,從此我對熱敷很感冒。這陣子,每當覺得某處突然出現特別緊或特別酸,我就會先冰敷,甚至邊冰邊走。

但這回經過了一個月,怎麼樣都不會完全痊癒,總在覺得前途一片光明之際,立刻又黑暗降臨。不適感反覆發生,讓我開始懷疑,其實不是休息的時間不夠,而是冰敷影響了什麼。尤其今天早上因為小腿有點拉傷感而冰敷後,雖然暫時無感,我當下就想到,不痛歸不痛,難道拉傷就會被阻止嗎?難道不會因為比較不痛而繼續動作,反而拉傷而不自知?

我開始對受傷後「前三天冰敷、後三天熱敷」這個原則懷疑了起來。

寫到這裡,我猜你有個問題已經憋不住想問了:「怎不去看醫生?」

對,我怎麼不去看醫生?說得好!但不是本篇主題。

總之,我又找上Google,輸入「冰敷 副作用」、然後按下Enter。


打羽球拉傷 堅持不冰敷自癒成功

我先看到了一位因打羽球,拉傷了腳的女性同胞,堅持身體終會自癒,而且把守著冰敷雖會減輕傷痛,但血管收縮轉為寒性不利復原的想法,從頭到尾不用冰敷,靠中醫概念熱敷、按摩與拉筋運動終於復原得過程。(完整故事在以下連結:
http://blog.xuite.net/maxine47/twblog/117815376-%E5%B0%8F%E8%85%BF%E8%88%87%E8%85%B3%E8%B8%9D%E9%9F%8C%E5%B8%B6%E6%8B%89%E5%82%B7-%E6%B2%BB%E7%99%82%E9%81%8E%E7%A8%8B%E8%A8%98%E9%8C%84 )

看起來是一段血淚的過程,如果我是她老公恐怕不知吵了千百回了。但此時此刻我卻能理解她的意志。

別再冰敷! 冰敷療法創始人推翻自己理論

另一篇對冰敷疑慮的觀點,網頁中稱該文章作者是一名醫師也是馬拉松愛好者。作者說明了自己跑馬前半生涯所遵循的拉傷處理原則四大點RICE ( Rest休息 Ice冰療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抬高)是錯誤的。他引用了一位學者在2014年提出的研究報告,說明一旦用了冰敷,會消腫沒錯,但血管收縮,也降低淋巴的流動,對組織復原更加不利,簡單的說,腫脹是身體為修復創傷而生,用冰敷去消腫消炎,就像是發燒用冰敷或吃藥退燒一樣,只是在減緩症狀,反而是與身體的復原機制對抗。(以下是原文連結:http://workoutnozznel.pixnet.net/blog/post/271152511-%E9%81%8B%E5%8B%95%E6%81%A2%E5%BE%A9%EF%BC%88%E4%BA%8C%EF%BC%89---%E5%86%B0%E6%95%B7%E5%88%B0%E5%BA%95%E5%A5%BD%E4%B8%8D%E5%A5%BD%EF%BC%9F )

重點是,這個在1978年被提出,目前全球大多數人已遵循30幾個年頭的RICE 冰敷原則,和2014年提出研究報告認為RICE是錯誤的,竟都出自同一個學者。從他的文章中,也才知道運動傷害的處理之細膩,各種派別主張的不同,以及沒有方式可以證明任何一個方法是完全正確的窘境,讓我突然茫茫然、卻又豁然開朗了起來。

所以,到底冰敷錯了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EMTIR 跑步的五種強度

自從去年10月傷後復出,我開始接觸科學化的訓練,也買了一支Garmin FR225 來監測心率和步頻,感受到自己一直在進步。 會接觸科學化的訓練,是因為平常就慣用 「 馬拉松世界 」 APP作跑步記錄。App裡有個訓練計畫,會經由 耐力網 下載訓練課表,當中有許多不同強度配速訓練,相信是此課表操刀手徐國峰教練從美國丹尼爾教授的理論借鏡而來。 這套訓練計畫非常特別,特別到一開始我覺得很扯(一種菜鳥的無知),因為就算是以某月某日的半馬賽(21.1k)為訓練目標,整個訓練歷程也沒幾次超過10k的訓練,完全打破以前我認為需要累積許多單次跑完10~20k 以上長跑經驗才能半馬完賽的觀念。 它用了許多短中距離、分散次數、不同強度、穿插肌力訓練、一週一次LSD的方式。這和Nike+ Running 的訓練計劃裡,在高強度週會有一個星期中出現多天10k以上的課表很不一樣。 我在2015/10/01開始用此課表,以2015/12/13半馬賽為目標,課表從快走開始,兩個月多中只有兩次10k 以上的距離課表,但我最後竟然能在12/13半馬中無傷完賽,幾天後就恢復如初,所以覺得很神奇,還跟朋友說我要拜徐教練,所以特別推薦迷惘中及初學的讀者可以試試看。 先找到自己的最大心跳 在課表中有E-M-T-I-R五種強度, 各強度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範圍來區分,所以前提是,需要知道自己的最大心跳。 關於最大心跳,有許多種檢測方式,讀者可詢問 "Google大神",通常檢測方式需要短跑衝刺好幾趟,個人覺得不擅常運動的初跑者或年長者需要考慮一下,連我都不曾實際測過。 如果還沒測出,有統計公式可以使用,雖然不一定準,但辜且先用用看吧。 男性最大心跳率統計值  = 208 - (0.7*年齡)  (例如:45歲為每分鐘 [210-(0.7*45)] = 175下) 女性最大心跳率統計值  = 205 - (0.5*年齡)  E-M-T-I-R 跑步的五種強度 運動強度愈大,心率愈高。EMTIR五種強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來區分的,因為每個人最大心率不一樣,所以EMTIR各種強度的心率當然也不同。 如果沒有心率錶可以看,可以上耐力網 能力檢測> 心率區間檢測 ,看看自己的建議跑速為何。 E 強度:可以跑...

如何用 Garmin 225 設定間歇訓練?

當你在作短距離的快步跑間歇訓練,或許會很煩惱時間和距離怎麼抓,而且用手機或GPS錶作記錄時,不但要盯著看時間到了沒,每段起跑和結束都要各按一次按鈕,真的很麻煩。 不過如果你有Garmin FR 225跑錶,裡面有個 "間歇訓練" 的功能,可以好好利用,它會用嗶嗶和振動聲提醒你時間快到了,而且把每段跑步和休息分開計圈,你要做的,只是在第一次按下開始按鈕,在結束之前不用做任何動作,專心聽和專心跑就可以了! 在此介紹您怎麼用Garmin FR 225跑錶作基本間歇訓練設定: (1) 選擇 "訓練" 選單(如下畫面),按確定進入。 (2) 進入後,會先看到 "我的訓練";先別急著按確定,請按向下鍵至 "間歇訓練" (如下畫面),再按確定進入。 (3) 接著會看到 "開始訓練"(如下畫面)。如果你不是要設定,而是要開始作間歇訓練,那麼按確定鍵第二次之後,就會開始記錄。 但如果你要設定的話,就向下選 "編輯"(如下畫面),再按確定進入。 (4) 進入 "編輯"後,會看到下面的畫面。按確定進入後,可以作跑步的設定。 (5) 首先看到 "持續時間" 。這是指跑步的時間,如果要改時間,就按確定進去改。但如果想要用跑步距離來控制,就往下選 "類型",進去改成 "距離"。 (6) 設完後跳回 "間歇訓練" 畫面,然後向下選 "休息時間"(如下畫面)。按確定進去設定。 (7) 休息時間設完出來後,再向下選 "重複",按確定進去,可以設定要重複幾組。 (8) 你可能會也看到暖身區和緩和區,如果整段間歇訓練前有搭配暖身、後有搭配緩和,而且想一併記到同一筆的話,也可以進去一併設定。但通常我習慣關掉,把暖身和緩和分開另計。 這樣應該大概會設定了吧?

心率區間 Garmin和耐力網有什麼不一樣?

話說用Garmin心率跑錶也一陣子了,但最初還是因為耐力網的訓練計畫有配合心率,才會去買支FR 225來測心率。 雖然錶裡面有心率區間的劃分,不過和耐力網的劃分名稱與個數並不同,索性不去理會跑錶內心率區間的涵義,而只是用它來測心率和作心率警示。 今天花點時把它們搞懂了,以下就以儲備攝氧量劃分法,把Garmin和耐力網的心率區間名稱作個對應說明: 儲備心率      Garmin               耐力網 55~59%       暖身區                熱身與技術 59~65%       燃脂區                有氧耐力 65~74%       有氧耐力區        有氧耐力 74~84%       馬拉松配速區     馬拉松配速 84~88%       無氧耐力區         乳酸耐力 88~95%       無氧耐力區         無氧耐力 95~100%     無氧耐力區         最大耗氧 所以如果用跑錶的設定,84~100%都叫無氧耐力區,所以要自己抓耐力網的“乳酸耐力”、“無氧耐力”、和“最大耗氧”的心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