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年大叔 拼人生初半馬完賽

媽媽常說,人多的地方千萬不要去,比較安全,偏偏我現在剛好就正在滿滿的人群當中。


「距離槍響只剩下一分鐘,請選手把握最後時間活動活動...


聽到大會廣播,驚覺時間過得實在太快,明明有提早到,怎麼連基本的熱身都還來不及做,六點大限就已臨頭?

我承認,我是一個40後的中年大叔,正要迎接的是人生第一場半程馬拉松路跑賽。讓如今的一切成為可能的,是那個1年多前,來自久未謀面學弟的Nike+ app跑步記錄文,或許再加上一點自己的好奇心與不服輸的個性。

不過一開始我的動機很單純,只是希望身體健康。誰知跑著跑著,每天看自己的數據,就愈跑愈有興趣。不跑腳就癢得要命,真的沒騙你。

對於比賽,我很少去想。直到聽聞台中辦起第一屆台中城市半程馬拉松,第一屆耶、又辦在自己的城市,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怎能錯過,二話不說就去報名了21k,還慫恿了另一個也有在跑步的學弟一起參加。

…54321,呯!」槍終於響了。

人生有很多關卡,總是發生在半推半就之中,我的起跑亦是如此。人群中,只能隨著潮流,然後在通過起跑線時,按下跑錶與手機App開始鍵,人生首場參賽正式開始。

事情發生得很快,大概不到十秒內,前方的跑者已加速遠離,後方選手也開始不斷刷過,連剛剛旁邊的正妹,也正以內八的小碎步快速從我視線遠離。

心率錶警示大作


正當我想加速跟上時,突然手錶警示聲響起了。

舉起手一看,我驚了:心率竟然來到了158

怎麼可能?158已經是我的馬拉松配速心率上限,這種心率對我來說通常已到達5分速,但明明呼吸還不喘啊,是假象嗎?

猶豫之際,我想起先前腳傷停跑近兩個月,導致戰力全失的重大打擊。10/13好不容易正式復出,按照耐力網訓練計劃按表操課,從快走開始打底,配合心率強度,也加強肌力訓練,慢慢地才走到今天。雖然只有兩次10kLSD讓我半信半疑,我還是遵照課表指示,避免再一次受傷。

於是,我決定不加速了,就這樣跑下去吧。

只是跑錶始終不放過我,在我手腕上振個不停,想停掉警示又不行,因為記錄得重新來過,只好努力把逼逼警示當作耳邊風。只是每次看錶,都只有心率警示的畫面,沒有速度,就像考生看錶看不到時間,沒有安全感到不行。

回想4/26自主初半馬時,巧克力糖盒刷刷聲響猶在耳際,今天又心率又徹底失常,警示不停,是中年大叔的半馬魔咒嗎?

7分龜速


在跑完2k的公益路上,一次警示聲中,我終於瞄到了跑錶上出現單圈跑速。

"6:57"

天啊!慢成這樣?這和我當初計畫的6:00也差太多了吧!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曾聽人說,比賽一開始心率會飆高,果然是真的。

(心得:參加比賽,改用配速警示比較不會受影響,如果沒有需要,就關掉警示算了!)

只是在人海中,我不斷地思考著為什麼心率會飆那麼高。

雖然偶而刷過幾個選手,其實大家速度真的差不多,想要加速,得鑽細縫,穿過重重人群。我想了想,決定用穩定的步伐繼續向前,不再思考配速的問題。

接近10k後未知的領域


當比賽進行到第10k時,路線來到永春東二路,麻園頭溪畔的楓樹增添了濃濃秋意,而我的LSD里程記憶也差不多就到這裡。

盤點自己的感覺,沒有太大的痛點,步頻呼吸也都還可以。

「呼..我的腳好痛喔
「你痛哪裡?」
..就膝蓋旁邊的骨頭那裏

聽到剛剛刷過的兩個年輕小伙子對話,心裡莫名其妙的暗爽了起來。

10k處楓樹南街附近接近了補給站,想著曾經在影片上看到馬拉松選手通過補給站那種接水與丟杯的豪邁,這回主角終於換成了自己,就在我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杯水的煞那,回憶與現實交疊在一起。

我啜飲了一口水,舔了舔嘴唇上淡淡的鹹味,把手中剩下的水連同水杯,隨手往路邊回收袋一扔,看著前方接下來,那過去幾個月從未經歷過的第11~21k里程,繼續往前邁進。

在永春東二路盡頭跨過麻園頭溪的新橋迴轉後,整個21k的最低點正式越過,接下來的永春東三路開始一路上坡。雖然賽事前已有心理準備,生理無聲的抗議才正要從此默默展開。

這條上坡路彷彿進入了軍事戰場,因為步兵愈來愈多。

12k~17k:漫漫長路


永春東三路接上環中路那一個大上坡,恐怕是全程21k最陡的一段,跑起來讓人感覺頭過腳沒過。坡頂剛好是一個紅燈,大批步兵在此聚集。

左轉後,環中路旁邊的重劃區一片開闊,腳踩在新鋪的柏油馬路上,感覺特別舒服,人行磚道上也有不少跑者。我有些不解,跑起來不會感覺太硬又有隙縫的凹凸不平嗎?

上坡的效應慢慢浮現,跑到此時,跑錶已經沒有像前10k那樣子叫,我想一定是速度掉了。今天第一次穿上跑步的壓縮褲漸漸無感,右膝的舊傷還好沒有爆發出來。

進入重劃區的鎮平巷補給站,我開始喝起舒跑;東張西望一下,好像沒有看到會讓大力水手變大力的菠菜,倒是剛好一位工作人員手上遞出一小塊的剝皮香蕉,我毫不猶豫就接手過來咬一咬。

有人說,等到渴才想到喝,或等到餓才想吃,一切都來不及了。跑到這裡我心想,無論如何都不能上回收車,於是接下來每一個補給站我幾乎都停。我猜這樣的跑跑停停,恐怕也是推垮速度和體力的原因。

10k我的均速還能勉強維持在650幾,從13k起到16k止,均速度掉到了7:21,或許是降速的影響,右膝的舊傷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跑過環中路、龍富十路、與龍富路,右轉進入大墩十二街上,時間也來到比賽開始的2個鐘頭。12月的早上8點,偏偏今天又萬里無雲,陽光不偏不倚從眼前過來,讓跑步的痛苦雪上加霜。而我右膝的痛「說好不見的,你來幹什麼!」

在進入17k路段時,我進入到全程最痛苦的一段路,明明我嘿秀嘿秀的用力抬腿,卻感覺不到腿的出力,腳板不斷在地板上拖行。右膝的痛,本來只是悶悶的,刺痛的感覺快要來了。這一k,我的速度降到全程最低,來到8:09

18k~21k:柳暗花明


從烈日直射的路段左轉進入永春東七路,撿回我一命的,不是路邊大樓的陰影,而是一對男女刷過我時的對話:

「大家好像都慢下來了...」

「他們一開始衝太快了,大概都第一次參加吧!


這是在說我嗎?在陰影底下,輸人不輸陣,我打起精神,加大了步幅,把速度拉回7:21

18k怎麼跑完的,記憶模模糊糊,只知道當我看到18k的指標時,下意識地想起某專業網友的po文:無氧衝刺的時候到了!

一股勁兒不知怎麼突然來了,我開始興奮地加速,雖然也沒多快,但明顯感覺到人群不斷往我後方過去。在第19k的環中路上,整個管制路段前方空無一人,我也在這一公里跑出全程最快的6:45分速。



最後衝刺


最後幾公里特別多勁裝辣妹,可惜我心裡只想著終點快來終點快來。

最後1k前,朝貴路的補給站,一堆人簇擁上去,我決定不停了,一心只想跑向最後的市政北二路直線段。

這段路只有800公尺,本想來個最後衝刺,結果上坡路和紅綠燈不放過我,打斷我引擎最後持續運轉的節奏。再起跑時,幾乎要筋疲力竭,前方看不到拱門,難道還沒到嗎?還是PM2.5在搞鬼?

「加油!前面就是終點了!」

聽到路邊的加油打氣,我整個被打醒,回想平時LSD完快步跑的感覺,告訴自己,我可以的!

於是Turbo加開下去。

我在最後50公尺加速超越許多人,看到左轉個彎就是拱門,毫不猶豫再加速下去,用547分速刷過終點。

終於結束了。

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完賽獎牌,慢慢走進綠草地,整理我的呼吸。

比賽就這樣默默地完成了。

怪的是,右膝的痛不知甚麼時候走的,幾乎沒什麼感覺。

沒想到我真的完賽了!

成績2:30:08



幾一陣子和朋友半開玩笑的說:

"這兩個月的訓練量,最長也只有10k,2次!如果這次半馬能完賽的話,我可能會拿徐國峰教練來拜..."

結果,我真的無恙的跑回終點了!

那麼...


結論:我想再報下次半馬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EMTIR 跑步的五種強度

自從去年10月傷後復出,我開始接觸科學化的訓練,也買了一支Garmin FR225 來監測心率和步頻,感受到自己一直在進步。 會接觸科學化的訓練,是因為平常就慣用 「 馬拉松世界 」 APP作跑步記錄。App裡有個訓練計畫,會經由 耐力網 下載訓練課表,當中有許多不同強度配速訓練,相信是此課表操刀手徐國峰教練從美國丹尼爾教授的理論借鏡而來。 這套訓練計畫非常特別,特別到一開始我覺得很扯(一種菜鳥的無知),因為就算是以某月某日的半馬賽(21.1k)為訓練目標,整個訓練歷程也沒幾次超過10k的訓練,完全打破以前我認為需要累積許多單次跑完10~20k 以上長跑經驗才能半馬完賽的觀念。 它用了許多短中距離、分散次數、不同強度、穿插肌力訓練、一週一次LSD的方式。這和Nike+ Running 的訓練計劃裡,在高強度週會有一個星期中出現多天10k以上的課表很不一樣。 我在2015/10/01開始用此課表,以2015/12/13半馬賽為目標,課表從快走開始,兩個月多中只有兩次10k 以上的距離課表,但我最後竟然能在12/13半馬中無傷完賽,幾天後就恢復如初,所以覺得很神奇,還跟朋友說我要拜徐教練,所以特別推薦迷惘中及初學的讀者可以試試看。 先找到自己的最大心跳 在課表中有E-M-T-I-R五種強度, 各強度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範圍來區分,所以前提是,需要知道自己的最大心跳。 關於最大心跳,有許多種檢測方式,讀者可詢問 "Google大神",通常檢測方式需要短跑衝刺好幾趟,個人覺得不擅常運動的初跑者或年長者需要考慮一下,連我都不曾實際測過。 如果還沒測出,有統計公式可以使用,雖然不一定準,但辜且先用用看吧。 男性最大心跳率統計值  = 208 - (0.7*年齡)  (例如:45歲為每分鐘 [210-(0.7*45)] = 175下) 女性最大心跳率統計值  = 205 - (0.5*年齡)  E-M-T-I-R 跑步的五種強度 運動強度愈大,心率愈高。EMTIR五種強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來區分的,因為每個人最大心率不一樣,所以EMTIR各種強度的心率當然也不同。 如果沒有心率錶可以看,可以上耐力網 能力檢測> 心率區間檢測 ,看看自己的建議跑速為何。 E 強度:可以跑...

如何用 Garmin 225 設定間歇訓練?

當你在作短距離的快步跑間歇訓練,或許會很煩惱時間和距離怎麼抓,而且用手機或GPS錶作記錄時,不但要盯著看時間到了沒,每段起跑和結束都要各按一次按鈕,真的很麻煩。 不過如果你有Garmin FR 225跑錶,裡面有個 "間歇訓練" 的功能,可以好好利用,它會用嗶嗶和振動聲提醒你時間快到了,而且把每段跑步和休息分開計圈,你要做的,只是在第一次按下開始按鈕,在結束之前不用做任何動作,專心聽和專心跑就可以了! 在此介紹您怎麼用Garmin FR 225跑錶作基本間歇訓練設定: (1) 選擇 "訓練" 選單(如下畫面),按確定進入。 (2) 進入後,會先看到 "我的訓練";先別急著按確定,請按向下鍵至 "間歇訓練" (如下畫面),再按確定進入。 (3) 接著會看到 "開始訓練"(如下畫面)。如果你不是要設定,而是要開始作間歇訓練,那麼按確定鍵第二次之後,就會開始記錄。 但如果你要設定的話,就向下選 "編輯"(如下畫面),再按確定進入。 (4) 進入 "編輯"後,會看到下面的畫面。按確定進入後,可以作跑步的設定。 (5) 首先看到 "持續時間" 。這是指跑步的時間,如果要改時間,就按確定進去改。但如果想要用跑步距離來控制,就往下選 "類型",進去改成 "距離"。 (6) 設完後跳回 "間歇訓練" 畫面,然後向下選 "休息時間"(如下畫面)。按確定進去設定。 (7) 休息時間設完出來後,再向下選 "重複",按確定進去,可以設定要重複幾組。 (8) 你可能會也看到暖身區和緩和區,如果整段間歇訓練前有搭配暖身、後有搭配緩和,而且想一併記到同一筆的話,也可以進去一併設定。但通常我習慣關掉,把暖身和緩和分開另計。 這樣應該大概會設定了吧?

心率區間 Garmin和耐力網有什麼不一樣?

話說用Garmin心率跑錶也一陣子了,但最初還是因為耐力網的訓練計畫有配合心率,才會去買支FR 225來測心率。 雖然錶裡面有心率區間的劃分,不過和耐力網的劃分名稱與個數並不同,索性不去理會跑錶內心率區間的涵義,而只是用它來測心率和作心率警示。 今天花點時把它們搞懂了,以下就以儲備攝氧量劃分法,把Garmin和耐力網的心率區間名稱作個對應說明: 儲備心率      Garmin               耐力網 55~59%       暖身區                熱身與技術 59~65%       燃脂區                有氧耐力 65~74%       有氧耐力區        有氧耐力 74~84%       馬拉松配速區     馬拉松配速 84~88%       無氧耐力區         乳酸耐力 88~95%       無氧耐力區         無氧耐力 95~100%     無氧耐力區         最大耗氧 所以如果用跑錶的設定,84~100%都叫無氧耐力區,所以要自己抓耐力網的“乳酸耐力”、“無氧耐力”、和“最大耗氧”的心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