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5的文章

中年大叔 拼人生初半馬完賽

媽媽常說,人多的地方千萬不要去,比較安全,偏偏我現在剛好就正在滿滿的人群當中。 「距離槍響只剩下一分鐘,請選手把握最後時間活動活動 ... 」 聽到大會廣播,驚覺時間過得實在太快,明明有提早到,怎麼連基本的熱身都還來不及做,六點大限就已臨頭? 我承認,我是一個 40 後的中年大叔,正要迎接的是人生第一場半程馬拉松路跑賽。讓如今的一切成為可能的,是那個 1 年多前,來自久未謀面學弟的 Nike+ app 跑步記錄文,或許再加上一點自己的好奇心與不服輸的個性。 不過一開始我的動機很單純,只是希望身體健康。誰知跑著跑著,每天看自己的數據,就愈跑愈有興趣。不跑腳就癢得要命,真的沒騙你。 對於比賽,我很少去想。直到聽聞台中辦起第一屆台中城市半程馬拉松,第一屆耶、又辦在自己的城市,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怎能錯過,二話不說就去報名了 21k ,還慫恿了另一個也有在跑步的學弟一起參加。 「 …5 、 4 、 3 、 2 、 1 ,呯!」槍終於響了。 人生有很多關卡,總是發生在半推半就之中,我的起跑亦是如此。人群中,只能隨著潮流,然後在通過起跑線時,按下跑錶與手機 App 開始鍵,人生首場參賽正式開始。 事情發生得很快,大概不到十秒內,前方的跑者已加速遠離,後方選手也開始不斷刷過,連剛剛旁邊的正妹,也正以內八的小碎步快速從我視線遠離。 心率錶警示大作 正當我想加速跟上時,突然手錶警示聲響起了。 舉起手一看,我驚了:心率竟然來到了 158 。 怎麼可能? 158 已經是我的馬拉松配速心率上限,這種心率對我來說通常已到達 5 分速,但明明呼吸還不喘啊,是假象嗎? 猶豫之際,我想起先前腳傷停跑近兩個月,導致戰力全失的重大打擊。 10/13 好不容易正式復出,按照耐力網訓練計劃按表操課,從快走開始打底,配合心率強度,也加強肌力訓練,慢慢地才走到今天。雖然只有兩次 10k 的 LSD 讓我半信半疑,我還是遵照課表指示,避免再一次受傷。 於是,我決定不加速了,就這樣跑下去吧。 只是跑錶始終不放過我,在我手腕上振個不停,想停掉警示又不行,因為記錄得重新來過,只好努力把逼逼警示當作耳邊風。只是每次看錶,都只有心率警示的畫面,沒有速度,就像考生看錶看不到時間,沒有安全感到不行

心率區間 Garmin和耐力網有什麼不一樣?

話說用Garmin心率跑錶也一陣子了,但最初還是因為耐力網的訓練計畫有配合心率,才會去買支FR 225來測心率。 雖然錶裡面有心率區間的劃分,不過和耐力網的劃分名稱與個數並不同,索性不去理會跑錶內心率區間的涵義,而只是用它來測心率和作心率警示。 今天花點時把它們搞懂了,以下就以儲備攝氧量劃分法,把Garmin和耐力網的心率區間名稱作個對應說明: 儲備心率      Garmin               耐力網 55~59%       暖身區                熱身與技術 59~65%       燃脂區                有氧耐力 65~74%       有氧耐力區        有氧耐力 74~84%       馬拉松配速區     馬拉松配速 84~88%       無氧耐力區         乳酸耐力 88~95%       無氧耐力區         無氧耐力 95~100%     無氧耐力區         最大耗氧 所以如果用跑錶的設定,84~100%都叫無氧耐力區,所以要自己抓耐力網的“乳酸耐力”、“無氧耐力”、和“最大耗氧”的心率值。

再兩星期,人生第一場半馬賽

轉眼間,我順利地來到了12月。 這段期間對跑步有更多理解,也發現有關跑步的學問如同許多知識,一樣是百家爭鳴。 簡單說說月來近況 自身訓練成果,除了慢跑時的 「 黃金步頻180 」(也有人說要依配速調整)已經成為習慣 之外,同樣144心率下的步速也從每公里7分半,提升到了6分半,身體或許起了變化,也可能只是秋冬來臨氣溫下降,一種生理自然反應而已。 好吧,至少馬拉松世界的訓練課表大致上都能達到,只有11月16~22日這星期,因為19, 20兩天參加研討會住在外地,沒法跑步,21日又得回桃園老家,整個訓練節奏大亂,22日周日的LSD又移到桃園改到一早來作,這是整個訓練最長的一次LSD (一小時15分),LSD後右膝外側出現久違的舊傷感,到底是因為整周訓練的不完全?或者場地時間的不熟悉?或者是因為LSD特別長?或者因為這次跑錢沒用滾輪?我想只有天知道! 還好經過一星期多的持續課表訓練,那舊傷感並未惡化,並且慢慢淡卻,它已經伴著我半年以上了,好希望它總有一天會像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 迎接台中城市半馬 該走的不走,該來的還是快來了。 再過12天就是12/13的臺中城市半程馬拉松,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路跑參賽。 雖然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完賽,只能按照訓練計畫迎接那一天的來臨,研究了賽事路線發現竟然要轉31次彎,尤其在最後3k是轉來轉去彎不完,我已經能想像,這一次的成績,應該會是用來讓我下次輕鬆破PB用,我能說主辦單位真貼心嗎?